2014-12-12 10:20:06 教师招聘考试网 https://qh.huatu.com/jiaoshi/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青海人事考试信息网更多资讯请关注青海华图微信公众号(htqh0258),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消息。培训咨询电话:17797258271,备考QQ:734599948,微信号:17797258271
青海省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点之教师
第二节 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一、教师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专业性。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职业,其产生与发展变化是与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的发展变化一脉相承的,其发展变化的历程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1.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
应该说教师的职业是伴随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早在人类社会初期,教师还没有形成独立职业的时候,就存在着教的活动。
原始社会早期是首领或有生产经验的人承担了教师的职责。奴隶社会,当教育从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后,虽然有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但由于承担教师职责者多是社会官吏或僧侣兼做的工作,故由此确定,在学校产生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教师并不是专职的,教师职业也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教师更没有专业教育机构的专门训练。从奴隶社会文化下移而兴起的私学或书院的教书先生与讲学的学者,虽以教书为谋生手段,也只是因其掌握较多的文化知识,并不具有从教的专业技能。
2.教师职业的专门化阶段
教师职业由兼职到独立的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发展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则由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独立师范教育的诞生。
世界最早的独立师范教育机构产生于法国。1681年法国天主教神父拉萨尔(1651一1719)创立了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成为世界独立师范教育的开始。
3.教师职业专业化培养模式多元化阶段
世界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普及基本完成,教师需求总量萎缩,质量要求提高,教师职业逐渐成为令人羡慕的社会职业。中国的师范教育自建国以来一直是以独立师范院校为主体形式的发展模式。但21世纪,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普及教育对教师质量要求的急切提高以及用人市场的自由选择机制,都客观要求改革现存封闭定向的师范教育体制,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发展模式多元并存的过渡时期。中国的教师培养将主要来自三种模式,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综合性的以培养教师为优长的大学、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
1.教师的常规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
①“传道者”角色;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
③管理者角色;
④示范者角色;
⑤朋友角色;
⑥研究者角色。
2.教师角色的更换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式、研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仅是教学者还应该是研究者,要精通教学理论和分析教学理论,并可以独立完成教育行动研究。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要开发教育资源,包括开发校外和校内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进度和结构;教师还要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教师的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所以教师不仅是学校的教师而且是社会的一员,所以教师应是开放型教师。
(5)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终身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社会,教师也应该将终身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时时刻刻注意对于自身的反思,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
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面发展的人。
第二,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多样性的。
第三,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教师不仅要经常在同一个时空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
第二,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变换或改革。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出新。
第三,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教育机智可以用四个词语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教师劳动的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这个特点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过去与现状,预测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检验教育教学效果,获取教育教学反馈信息,准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活动。
2.教师劳动的广延性
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这个特点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学生的成长不仅受学校的影响,还有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便形成教育合力。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发生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对这个道理的最佳阐释。
2.教师劳动的间接性(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和才能,待学生走上社会,由他们来为社会创造财富。
(四)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1.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同时,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也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四、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
依据《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我国教师享有以下基本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简称教育教学权。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简称科学研究权。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简称管理学生权。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署假的带薪休假。简称获取报酬待遇权。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简称民主管理权。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简称进修培训权。
(二)教师的义务
依照《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我国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五、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素养:教师旨在养成胜任教师职业所需的各种素质而进行的自觉、持续的修习涵养过程及其综合发展水平。
它包括:思想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身体素养
1.道德素养
中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规定,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① 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② 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③ 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④ 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⑤ 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⑥ 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知识素养
(1)教师需具有学科专业素养(学科专业知识):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2)教师需具有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知识等
3.能力素养
(1)基础能力素养:智能素养(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能力素养);言语能力素养(口语、体语能力素养)
(2)职业能力素养:教学能力素养(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堂施教能力)、育人能力素养(心理沟通能力、行为辅导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认知素养、情感素养、意志素养
5.身体素养:健康
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六、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提高专业素质
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论
有关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大都植根于美国学者费朗斯·傅乐(Fuller,1969)的研究。傅乐认为,在成为专业教师的过程中,教师们所关注的事物是依据一定的次序更迭的,并呈现如下的发展阶段:
1.教学前关注
此阶段是职前培养时期。教师们仍扮演学生角色,对教师角色仅处于想像,因为未曾经历教学,所以没有教学经验,因此只关注自己。不仅如此,对于任教的教师还抱着观察、评判的态度。在观察初期,往往对教师不表同情,甚至还带有敌意。
2.关注生存
此阶段是初次接触实际教学的实习阶段。在此阶段,教师们所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即能否在这个新环境中生存下来。所以此时,教师们关注的是班级的经营管理、对教学内容的精通熟练,以及上级的视察评价、学生与同事的肯定、接纳等。在此阶段,教师们都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与紧张,所以这一时期的压力是相当大的。
3.关注情境
在此阶段,教师固然还要关心前一时期的种种问题,但是,同时也会关注教学上的种种需要或限制以及挫折。因为此阶段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技巧提出要求,所以教师较多关注教学所需的知识、能力与技巧,以及尽其所能地将其所学运用于教学情境之中。总之,在此阶段,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表现,而仍不是学生的学习。
4.关注学生
虽然许多教师在实习教育阶段就能表达出对学生的学习、品德乃至情绪需求的关注,但是却并不能真正地适应或满足学生的需要,往往要等到自己能适应教学的角色压力和负荷之后,才能真正地关怀学生。
七、教学研究
(一)教师反思
1.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记录了自己每天都进行了哪些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实施的效果、影响课堂教学的关健细节等情况,它有意识地生动地表达了教师自己的活动。教学日志的内容是记录下教师自己教学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自己的反思和阐释,这是帮助教师很好地认识自己的一种方法。
2.教师学习审计
学习审计一般以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为单位来完成,通过对过去一学期(年)的总结,帮助教师识别近来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洞察力。学习审计可帮助教师了解自己已有的学习与尚缺乏的知识技能,以及发现自己是如何学习和改变自己的,帮助教师养成反思的思维习惯,提供一个生存忠告备忘录与角色模型简介。
3.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就是—个实际教育情境的描述,其中有人物、事件、情节等,并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结果。教育案例是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教育案例的基本特征
一是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或事例;
二是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和一些戏剧性的冲突;
三是叙述具体、典型、特殊,而不是对事件的笼统描述和抽象化、概括化的说明;
四是对时间、地点和必要的背景及因果关系有所交代;
五是对教育行为的描述能够反映出事件人物的情感、态度、动机和需要等;
六是要反映事件发生的特定教育背景。
4.教育叙事
所谓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是指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或者是“记述教育问题的提出过程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它是是“故事+议论”的一种文体,是教师反思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一种形式。
5.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
主要形式:
基于网络教育论坛的教育反思
基于网络平台的备课、听课、评课
基于教育叙事博客的网络教研
6.教学课例
教学案例与教学课例之间的区别在于:教学案例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特定的问题展开的,以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反思为基本线索;而教学课例展现的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实际场景,也包含着问题,但问题可能是多元的,没有明确的指向,并且实际情景的叙述、师生对话的描述是列举式的,没有像案例那样经过细致加工。
另外,两者在文体结构上也存在区别:教育案例的表达形式为:背景、问题、问题解决、反思讨论;而教学课例的表达形式一般是: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二)教育随笔
随笔是随意而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的题材比一般散文更加广泛,生活的见闻、往事的漫忆、所思所想的道理、作家作品的漫评,以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工作学习、旅游见闻、史话传说、掌故轶闻等等,无不能作为随笔的材料。在写法上,随笔往往旁征博引,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简言之,随笔就是在看似信手拈来的材料中谈自己的一得之悟。当然,这些材料也必须是有一定意义、能给人以教育和启迪的。(三)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育者、教育单位及教育部门根据一定时期的方案政策、工作任务、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预先对某一时期、某一工作所做的安排和构想,并用书面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文体.
教学计划的写作目的,是对未来时期内的工作进行统筹安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避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便于检查,总结和推动工作.每一位教师,都有制定教学计划的要求.
(四)教育工作总结
教师工作总结是教师对自己或本单位在某一时期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回顾的一种文体.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与计划是相辅相成的。
(编辑:青海华图)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