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2 11:44:08 教师招聘考试网 https://qh.huatu.com/jiaoshi/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青海人事考试信息网更多资讯请关注青海华图微信公众号(htqh0258),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消息。培训咨询电话:17797258271,备考QQ:734599948,微信号:17797258271
青海省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学习迁移
第三节 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概述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平时所说的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
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如基本运算技能、阅读技能。
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如学习了“日”“月”对学习“明”的影响,掌握了加减法对做四则运算题的影响等。
5.根据迁移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者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是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改变,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比如,将已经掌握的字母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单词。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习迁移理论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它认为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发的。形式训练说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改善学生的各种官能,而改善以后的官能就能够自动地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
2.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两种情境中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量也就越大。根据共同要素说,如果两种学习活动含有共同成分,无论学习者是否意识到这种成分的共同性,都会有迁移现象的产生。
3.概括化理论
概括化理论也称经验类化说,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其主要观点是,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他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运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迁移效果也越好。
4.关系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关系的结果,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而非由于具有共同成分或原理自动产生。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觉察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学生“顿悟”情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二)当代的迁移理论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贝尔把迁移放在学习者的整个认知结构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迁移的理论和见解。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和清晰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
2.产生式理论
产生式迁移理论则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3.情境性理论
格林诺等人提出了迁移的情境性理论。他们认为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中的事件的相互作用。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动作图式,该图式是活动的组织原则,而不是符号性的认知表征。迁移就在于如何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这种活动结构的建立既取决于最初的学习情境,又取决于后来的迁移情境。
二、学习迁移与教学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不同的学习材料的迁移过程甚至结果都是不一样的。在学习中,意识到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其进行辨别,是促进迁移的重要条件。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加强对自己的知识经验的概括,或者通过学习、教学不断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生概括化原理获得的两条重要渠道。要实现对知识经验的概括就要加强学习中理解的作用,理解得越深入,概括的程度就越高,就越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从学习迁移角度讲,知识经验获得的情境与知识应用的情境在许多方面都密切相关。在两次学习活动之间,如果出现相似的环境、相同的场所等,学习迁移就很容易产生。
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发生于连续的活动中,前面的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5.认知结构的特点
认知结构是人们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构成的观念结构,其质量如知识经验的准确性、丰富性及知识经验间联系的组织特点等都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并影响解决问题时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速度和准确性,影响学习的迁移。
6.学习策略的水平
小学时期的儿童能自发地掌握一些比较简单的策略,但不能有效地运用。如果教师能在策略运用上给予学生清晰指导,则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初、高中时期的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知识领域,可以自发地形成策略,自觉地运用适当策略改进自己的学习,并能根据任务需要来调整策略。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无论是宏观的整体的教学规划还是微观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体现迁移规律。先教什么、学什么,后教什么、学什么,处理好这种教学与学习的先后次序是非常必要的。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意味着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等等。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及其元认知策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编辑:青海华图)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