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2 11:45:49 教师招聘考试网 https://qh.huatu.com/jiaoshi/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青海人事考试信息网更多资讯请关注青海华图微信公众号(htqh0258),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消息。培训咨询电话:17797258271,备考QQ:734599948,微信号:17797258271
青海省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知识与技能
第四节 知识与技能
一、知识学习
(一)知识概述
1.知识的含义及分类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安德森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形式,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2.知识的表征
知识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和呈现方式。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程序性知识则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一个大的知识单元中既有陈述性知识,也有程序性知识,二者相互交织在一起,许多心理学家用图式描述这种大块知识的表征。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符号学习
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符号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如新生儿学会“狗”这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2)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既可由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也可由指导者用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让其利用已掌握概念来理解。
(3)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命题是知识的最小单元,它既可以陈述简单的事实,也可以陈述一般规则、原理、定律、公式等,因此它被看成是陈述性知识掌握的高级形式。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前者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这种学习比较简单,只需经过具体化过程即可完成。当新知识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并使其精确化时,便产生了相关类属学习。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的主要区别在于学习之后原有观念是否发生本质属性的改变。
(2)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
(3)并列结合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
(三)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首先是学习者从外界有意识地选择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建构并生成意义的过程。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直接影响其对原有知识激活的程度及新意义建构的水平。
(2)有效运用注意规律。注意规律的运用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激活与维持学习心理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材料上。教师可以从提高学生视、听效果方面组织教学。
(3)对陈述性知识进行精加工。精加工是有效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必要条件,大多数有意义的陈述性知识都需要进行充分的精加工处理才能获得好的理解和掌握。
(4)整理和综合知识材料,使知识系统化。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可能不会恰当利用认知结构中的某些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而导致意义理解的困难。这时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给学生补充一些过渡性的学习材料。
(5)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在教授新知识前,必须帮助学生优化其认知结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促使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来获取新的知识。
(四)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1.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
(1)陈述性阶段。该阶段是掌握程序性知识的前提,是对以陈述性知识形态存在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学生首先要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事实和行动步骤等的含义。
(2)程序化阶段。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反馈,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生能将一个个产生式形成产生式系统,将各个行动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各种活动。
(3)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生最终进入到自动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无需有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行为完全由规则支配,技能也相对自动化。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注意课题的选择与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程序性知识的不同特点,为学生选择和设计学习课题来促进程序性知识的理解和获得,是教师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2)注重示范与讲解。对于任何技能的学习,学生都应先理解有关的概念和规则,理解学习任务,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因此,教师在程序性知识教学过程中以示范和讲解的方式对学生加以指导是不可缺少的。
(3)运用变式与比较。变式是促进概括化最有效的方法,变式练习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变式练习,对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4)大量练习与适时反馈。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要从陈述性阶段过渡到程序性阶段,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通过反馈,学生能辨别动作的正误,知晓自己动作是否达到要求。
(5)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要迅速、准确地提取和执行所需知识,就必须在头脑中建立一个“触发条件”,使其随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教师应经常提醒和帮助学生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在学生练习使用之前,明确提醒学生所学知识的适用范围。
(6)分解程序的操作过程。在程序性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将某类程序操作的完整过程分解为几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训练。这种分解式的训练比笼统的综合式训练对学生学会建立子目标的策略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五)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理解)、知识保持(巩固)和知识的提取(应用)三个阶段
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这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知识直观分为模像直观,实物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形式。知识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过程。概括根据抽象程度不同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有效进行概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属性。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二、技能学习
(一)技能概述
1.技能的含义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种类
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
操作技能也叫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体育运动、吹拉弹唱等。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如阅读,运算技能等。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技能的含义及特点
操作技能的特征包括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
操作技能表现为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在形成之初,学习者必须了解做什么、怎么做的有关信息与要求,形成对动作的初步认识。操作定向就是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2)操作模仿
个体在定向阶段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动作机制之后,就会尝试作出某种动作。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只有通过模仿,才能使这一映象得到检验、巩固与充实。操作模仿是掌握操作技能的开端,需要以认知为基础。
(3)操作整合
操作整合是把构成整体的各动作要素,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成为整体,形成操作活动的序列,获得有关操作活动的完整的动觉映象的过程。只有通过整合,各动作成分之间才能协调联系,动作结构才趋于合理,动作的初步概括化才得以实现。
(4)操作熟练
动作的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通过动作练习形成的活动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自动化并非无意识,而是指它的执行过程不需要意识的高度控制,可以将注意力分配给其他活动。
3.操作技能的形成
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具体途径。练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技能的进步与完善,它包括加快技能完成的时间,改善技能的精确度和使动作间建立更完善的协调。
(1)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
练习对技能进步有促进作用。一般来讲,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操作活动速度会加快,准确性提高。而且,操作技能在练习初期进步较快,之后逐渐减慢。但也存在成绩进步先慢后快或在练习中一直均匀发展的情况。
练习中有时也会出现某一时期练习成绩不随练习次数提高的停滞现象。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一般在练习中期出现,通常被认为是由于学习方法固定化、学习任务复杂化、学习动机减弱、兴趣降低、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原因造成的。如果学生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我及现状,并采取一些改进学习方法的措施,消除消极因素的干扰,就能顺利渡过“高原期”,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2)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①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②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③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并且及时进行反馈。首先,练习需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其次,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再次,适当安排练习的次数和时间;再次,练习方式多样化;最后,及时反馈练习结果。
④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没有清晰的动觉,容易导致技术水平不稳定,难以找出动作失误的确切原因,因此,通过练习,提高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三)心智技能的形成
1.心智技能的含义及特点
心智技能的特点: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等特点。
2.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他将心智技能形成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活动定向阶段,物质或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无声的外部语言阶段和内部语言阶段。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1)原型定向
智力活动的原型是对一些最典型的智力活动样例的设想。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明确活动的方向,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这一阶段是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也是心智技能形成的准备阶段。
(2)原型操作
这一阶段,借助于实物模型、图片、示意图或动作等,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在头脑中已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帮助理解心智技能学习的内容,以获得完备的动觉映象,有利于形成新的智力活动。
(3)原型内化
原型内化,即智力活动的原型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该阶段开始借助言语来对观念性对象进行加工,是原型在学习者头脑中转化为心理结构内容的过程,是心智技能的完成阶段。它又分为三个小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和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3.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由于形成的心智技能一般存在于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的头脑中,因此模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专家头脑中的观念的、内潜的、固定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展开的、活动的模式的过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训方面只有分阶段进行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编辑:青海华图)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微信客服
下一篇: 青海省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说课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