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5 09:15:20 教师招聘考试网 https://qh.huatu.com/jiaoshi/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青海人事考试信息网更多资讯请关注青海华图微信公众号(htqh0258),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消息。培训咨询电话:17797258271,备考QQ:734599948,微信号:17797258271
一、单项选择题
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A.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B.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是( )。
A.生产力
B.人口
C.生产关系
D.政治制度
3.“学在官府”说明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A.生产力
B.文化
C.政治经济制度
D.科技
4.(2014年真题)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构
C.社会文化传统
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5.(2013年真题)教育能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体现了教育的( )功能。
A.经济功能
B.育人功能
C.政治功能
D.文化功能
6.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
A.专业结构
B.生产力水平
C.学科结构
D.校园氛围
7.(2012年真题)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生产力
B.文化
C.政治经济制度
D.科学技术
8.教育既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又是文化本体。这体现了( )。
A.教育的文化功能
B.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C.教育的本质属性
D.教育的社会属性
9.“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10.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 )。
A.华勒
B.舒尔茨
C.布鲁纳
D.布卢姆
11.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
A.组织文化
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
D.物质文化
12.学校文化的基本构成部分为( )。
A.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
B.组织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
C.观念文化、组织文化、物质文化
D.观念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
13.下列不属于学校文化功能的是( )。
A.导向功能
B.评价/反馈功能
C.凝聚功能
D.规范功能
14.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这说明学生文化的( )特征。
A.过渡性
B.多样性
C.互补性
D.非正式性
15.某校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活动,以树立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体现了学校文化的( )。
A.导向功能
B.凝聚功能
C.规范功能
D.保障功能
16.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称为( )。
A.学生文化
B.学校文化
C.学校制度
D.学校传统
17.以下不属于教育对人口的影响的是( )。
A.改善人口素质,提高民族素质
B.促进人口迁移
C.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
D.再生产劳动力
18.个体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身心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被称为( )。
A.人的身心发展
B.人的生命发展
C.人的生理发展
D.人的全面发展
19.人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是( )。
A.高中阶段
B.初中阶段
C.小学阶段
D.大学阶段
20.(2014年真题)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睿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兴趣小组作为选择,这反映了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 )特点。
A.顺序性
B.稳定性
C.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21.(2013年真题)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阶段,“心理断乳期”一般发生在( )。
A.幼儿阶段
B.青少年阶段
C.成年阶段
D.老年阶段
2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是按照感知运算一前运算一具体运算一形式运算的顺序发展的,这体现了( )。
A.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B.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C.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D.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
23.在教育工作中,“不陵节而施”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互补性
24.在教育工作中,“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5.(2013年真题)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点。
A.稳定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26.人的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这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必须遵循( )。
A.顺序性规律
B.阶段性规律
C.不平衡性规律
D.互补性规律
27.有的学生虽然眼患残疾,但是他们的听觉明显高于周围的同学。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8.“少年得志”“大器晚成”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规律
B.阶段性规律
C.个别差异性规律
D.互补性规律
29.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 )。
A.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B.教育工作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C.教育工作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D.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信心,相信学生
30.以下属于内发论代表人物的是( )。
A.孟子
B.孔子
C.苟子
D.庄子
31.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说法反映了( )的观点。
A.多因素作用论
B.白板论
C.内发论
D.外铄论
32.提出著名观点“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的是( )。
A.霍尔
B.高尔顿
C.威尔逊
D.格塞尔
33.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 )趋势。
A.递减
B.递增
C.不变
D.倒U形发展
34.“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是( )的观点。
A.内发论
B.外铄论
C.成熟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5.(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A.华生
B.格塞尔
C.洛克
D.弗洛伊德
3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说明了(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社会环境
B.教育
C.遗传
D.学校教育
37.许多地方出现的“狼孩”事件说明(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A.教育
B.环境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遗传素质
38.(2011年真题)“出淤泥而不染”说明人对环境的影响具有( )。
A.依赖性
B.改造性
C.可塑性
D.主观能动性
39.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40.(2012年真题)在外部条件大致相同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不同,对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也各式各样。这反映了( )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A.遗传素质
B.家庭背景
C.社会环境
D.个体主观能动性
4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因为( )。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来负责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42.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可塑性是由( )提供的。
A.遗传素质
B.环境
C.学校教育
D.社会
43.(2013年真题)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 )。
A.决定作用
B.动力作用
C.主导作用
D.基础作用
4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是因为( )。
A.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规范与自觉化的特殊功能
B.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训练
C.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
D.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发现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教育促进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来实现的。
2.社会环境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2013年真题)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
4.(2012年真题)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方向。
5.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6.人口的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与质量。
7.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8.教育工作中的“一刀切”“一锅煮”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9.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教育之故”。
10.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什么影响。
11.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2.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13.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对社会、对自然的意识。
14.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试验说明了遗传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题干的意思:“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情。”这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A【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发展变化的最基本、最内在的因素,因而也是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
3.C【解析】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是由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掌握着教育权。
4.D【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由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掌握着教育权。
5.A【解析】“教育能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的一种表现,它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是经济功能的体现。
6.B【解析】生产力水平制约着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的变革,进而推动教育结构的变革。
7.C【解析】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在同一政治经济制度下,各国的教育形式存在差异,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
8.B【解析】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第二,它的实践者本身和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
9.C【解析】现代教育的发展逐渐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力量,题干中的内容体现了现代教育具有生产性。
10.A【解析】美国学者华勒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
11.B【解析】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它是学校文化的内核与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12.A【解析】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是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的。
13.B【解析】学校文化具有三大功能,即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14.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学生文化过渡性的特征。
15.C【解析】学校文化中蕴含着道德因素,能调节人际关系,使之和谐有序,这是学校文化的规范功能。
16.B【解析】题干阐述的是学校文化的概念。
17.D【解析】D项属于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不符合题干要求。
18.A【解析】题干阐述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简称“人的发展”。
19.B【解析】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的发展阶段,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初中阶段。
20.D【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爱好、兴趣、特长等都不一样。因此,要因材施教,苏霍姆林斯基创立多种兴趣小组便体现了个别差异性。
21.B【解析】心理断乳期是指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阶段,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
22.A【解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表明人的身心发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
23.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24.B【解析】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25.B【解析】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教育工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现了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6.C【解析】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27.D【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中的互补性规律。
28.C【解析】“少年得志”“大器晚成”体现了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这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29.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
30.A【解析】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高尔顿、威尔逊等人。
31.C【解析】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如“成熟”“需要”,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意思是对孩子无须多加管教,听其自然,像树长大了就会挺拔一样,人长大了就会成为人才。这种观点与内发论的观点一致。
32.A【解析】题干中的内容是霍尔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后天的教育只能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如加速或延缓),属于“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33.A【解析】遗传因素在人的一生中,总体上是呈递减趋势的,它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34.B【解析】题干中的观点出自洛克,他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35.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36.A【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37.D【解析】“狼孩”事件说明遗传素质仅仅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38.D【解析】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来。
39.B【解析】人才成长中的逆境定律充分说明了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40.D【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因素,环境、教育等外在因素必须通过内在因素才能起作用,促进人的发展。
41.D【解析】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题干所列三条都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42.A【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43.C【解析】学校教育是由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负责,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4.B【解析】学校教育的一些特殊性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如目标明确、时间集中、有专人指导。
二、辨析题
1.错误。
【解析】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通过三方面来实现,即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教育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2.错误。
【解析】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错误。
【解析】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错误。
【解析】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不起决定作用。因此,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5.正确。
【解析】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6.错误。
【解析】人口对教育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人口数量、质量分别影响着教育的规模和质量。
7.错误。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8.错误。
【解析】“一刀切”“一锅煮”等教育方法没有考虑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采用相同的教育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9.错误。
【解析】这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它片面夸大了外部的力量,忽视了个体内在的发展机制。
10.错误。
【解析】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11.正确。
【解析】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2.错误。
【解析】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错误。
【解析】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
14.错误。
【解析】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试验说明了成熟个体发展的影响。
(编辑:青海华图)
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