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1 15:49:57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https://www.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青海人事考试信息网更多资讯请关注青海华图微信公众号(htqh0258),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消息。培训咨询电话:17797259372,备考QQ:732807461,微信号:17797259372
申论热点:教育制度改革
【关键词】
高考制度 应试教育制度 划片就近入学制度 “学区房现象” 教师交流政策 教师管理体制 教师激励政策
中小学生“减负令” 课外补习市场 教育公平 中小学生睡眠不足问题
【热点背景】
1.2016年3月17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共分为20篇。在第十四篇“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中,规划纲要提出,把提升人的发展能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水平,着力增强人民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加快建设人力资本强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近期,青山区教育局试水联盟办学,义务教育改革引人眼球。暂且不论未来改革的成效将会怎样,但就大胆试水、旨趣高远无不让人倍感振奋。联盟办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几个学校合成一个“学区”,各校互为盟友,优校帮教,良师交流,最终让互为盟友的学校教学质量共同提高。
当前,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悬殊差距,造成了地区之间教育的参差不齐,而教育的孰优孰劣无疑让望子成龙的家长忐忑不已。教育不光事关国民个人,也关乎民族未来,更决定国家长远,教育改革的意义不同寻常。观照教育改革的大环境,青山区的联盟办学无疑是对教育改革的尝试和推动,这项改革深深扎根于本地实际,着眼解决自身问题,调动本地师资力量,最终目地让本地教育不再差距悬殊、各行其是,而是均衡发展、齐步向前。这种向前发展包括师资水平的趋同和基础设施的接近。果真这样,家长再也不会为择良校而绞尽脑汁、四处奔走,孩子们也将在家门口享受平等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各学校都成为教育改革的推动器,彼此是五根手指的合作盟友关系,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培养出了大写的人,教育才理顺了自身的机理,真正走上了良性健康的坦途。衷心希望联盟办学能为教育改革大潮推波助澜。
3.2014年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日前又印发通知,要求19个重点大城市尽快制定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下称“就近入学”)工作方案,到2015年,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就近入学”成为今年教育领域最热的话题。
在教育部的微访谈上,有网友提问,“如何保证学区公平划分,就近入学会不会引发‘学区房现象’?”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专项工作处处长陈东升表示,为贯彻制度设计关于促进公平的初衷,学区划分都充分考虑学生人数、学校分布、学校规模等因素,客观公正地划片,确保每个片区都有优质学校,每个片区总体办学水平大体相当,关于“学区房”,根据制度设计,每个片区都应有优质学校,每个学生无论住在哪,都拥有基本平等的通过派位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
知名学者A先生认为:教育部这个通知并无新意,不过是把多年前的政策重申一下而已,从根本上来说,高考模式和应试教育制度没有发生改变,教育部门出台的政策和措施,都只是在原地打转,难以真正落实。
网友轩宇说:划片入学是我小学入学就在做的事,而现如今我已经33岁了,这政策竟然还没被彻底落实?
4.为了解“就近入学”政策在基层中的落实情况,研究者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三十五期全国地市教育局长研究班的全体学员进行相关调研。
调研显示:地市教育局长对就近入学政策总体上持认同、支持的态度。87.1%的局长认同就近入学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择校难的问题,63.5%的局长认为就近入学能有效推进教育公平,82.8%的局长表示就近入学政策整体上利大于弊。
与此同时,67.3%的局长表示自己所在地市就近入学政策在实践中的落实情况并不好,在落实不好的地区中,87.1%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一般或比较差的地区。
局长们普遍认为,相关配套政策缺乏,是导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高、就近入学政策执行难的重要原因。师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旨在推进师资均衡的教师交流政策在实践中执行得并不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现行教师管理体制导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权限有限,无法通过行政命令手段调配校长、教师交流。另一方面,相关激励政策的不到位,很难吸引、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
会上也有人担心,就近入学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可能变相拉低公共服务质量,为收费服务腾出空间。
2013年5月2日,南京。五一小长假结束了,一位六年级小学生还没写完作业,凌晨4点,他开始忙碌,黎明时分,家长发现,他在楼道内用围巾上吊自杀了,写不完的作业,成了这名少年死亡的直接杀手,无独有偶,另一名跳楼自杀的孩子,被救醒后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不想上学了,作业做不完啊。”
去年暑假,湖北宣恩一中还在补课,部分学生因心生不满,将书本从教室往楼下扔,继而发展为撕烂书本漫天纸屑飞扬,宣恩一中校长说,今年暑假能放20多天,在全州重点高中里,补课时间已经是短的了,类似毁书的事情并不是新闻,毁书所折射的,正是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辛酸,苦楚,和巨大压力。
1955年,教育部发出了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据统计,在近60年里,减负被国家教育部门减了9次,各地的减负令多得数不清,其结果却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提出尖锐质疑,我们的教育部门都在干什么?60年的贯彻落实就是这样的结果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1999年以来,中国中小学生的睡眠不足时间在持续减少,学习日近八成学生睡眠不足,周末也有超过七成睡眠不足,而长期睡眠不足,损害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带来长期的精神创伤和人格障碍。
5.“教育改革要解决的莫过于‘减负’‘择校’两大节点”。在某省教育厅厅长看来,择校热,反映的是社会公平问题,那些没有“条子”、“票子”的家长通过给孩子“增负”的方法为孩子争取一个理想的学习机会,所以说“择校”成为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要推手,“择校”问题不解决,现有的动力机制不改变,“减负”越减越重。所以,只有推行适度教育、个性教育,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人的力量。
在谈到“减负”越减负担越重的问题时,某学校校长Y说,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60年来的“减负令”基本沿袭的是至上自下的路径,聚焦于学校教育本身,从“减负”的主要措施看,历年来的“减负”基本上是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入手,这些措施确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负担过重的问题。但是如果用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看,无论各个学校实行的“减负”措施多么有效,只要当家长和学生重新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就业压力时,所有的举措就立即变得“苍白无力”,甚至越减越多,于是“减负”工作逐渐演变成“负担过重—减负—负担更重—再减负”的怪圈。
【考点分析】
一、问题及其原因
模拟试题:结合给定资料,归纳我国现有条件下“就近入学”政策执行难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
要求:内容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准确,不超过200字。
【参考解析】
主要原因:
1.现行高考模式和应试教育制度导致升学竞争普遍存在;
2.缺乏相关配套政策,如现行教师管理体制不合理,相关激励政策不到位,导致师资分布不均衡。
负面效应:
1.择校变成择房,推高学区房价格;
2.现行划片依据过时,非最近入学,一旦更新,会引起纠纷;
3.就近入学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可能变相拉低公共服务质量,为收费服务腾出空间;
4.划片到非重点学校后,补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
二、影响——危害性
模拟试题:背景资料中谈到了中小学生可以繁重引发的种种问题。请简要分析这种状况的危害性。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充分,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参考解析】
1.当下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就业压力致使孩子课业繁重,压力过大,睡眠时间严重不足,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还会给孩子带来长期的精神创伤与人格障碍。
2.减负工作逐渐演变成“负担过重——减负——负担更重——再减负”的怪圈。
3.造成中小学生厌学心态,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引发自杀行为,给学生未来的成长产生极大负面影响。
三、对策举措
模拟试题:根据背景资料,谈谈如何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要求: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不超过400字。
【参考解析】
1.政府健全监督问责机制是真正落实减负政策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应切实依法执政,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做到监督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整顿课外培训市场,严格标准,提高准入门槛,避免过多“辅导”给学生造成负担。成立督查小组,走进学校开展督查,定期查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纠正。
2.教育部门敢于改革创新,积极付诸相应行动,是真正落实减负政策的根本要求。改革现行教师管理体制,建立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是确保学生就近入学的重要保障。改变学校以“分”看人的观念,要求教师通过提升自身素质以教育方式的改变促使教育质量的提高。
3.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真正落实减负政策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家长要认识到过重的负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家长应明确社会不仅需要高智商的人才,更多的是需要人格健全,素质均衡的普通人。
四、应用写作
模拟试题:某市教育局为进一步落实“减负令”要求,呼吁家长配合学校共同为孩子们减负,拟撰写一封致学生家长的公开信。假如你是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请你结合给定资料,拟写出该公开信的主要内容。
要求:内容合理,有可行性,语体正确,400字左右。
【参考解析】
关于呼吁家长配合学校共同为孩子减负的公开信
家长朋友们:
孩子是教育的核心,是家庭的希望。然而,当下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就业压力致使孩子课业繁重,压力过大,睡眠时间严重不足,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还会给孩子带来长期的精神创伤与人格障碍。
为了孩子能以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学习生活,教育局将要求我市学校贯彻落实“减负令”要求:推行适度教育、个性教育,科学规划孩子的家庭作业量,注重挖掘和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希望家长朋友们配合学校,不要给孩子增加太多的课外学习,不要让孩子们参加太多各类补习班,确保孩子们拥有充足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教育有其自身规律,要顺应规律,不要拔苗助长。望广大家长朋友支持我们的工作,并和学校、教师积极交流沟通,共同努力,进一步落实“减负令”,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们快乐地成长成才,建设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未来!
╳╳市教育局
╳╳年╳╳月╳╳日
五、热点范文评析
期待教育改革推动个性回归
通过高考改革,可以撬动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进而促进整个教育链条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恢复高考30多年来,这一影响着、改变了亿万人命运的考试,走到了改革的又一个关键路口。
在中国,高考改革备受关注,不仅是因为这关乎千家万户的利益,还因为高考有着基础教育“指挥棒”的特殊属性,每一次改革都将改变一批甚至一代孩子所受教育的理念与方式,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很长一段时间来,“唯分数论”“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前步履维艰”“学生负担过重”“考试舞弊”“择校热”……种种顽疾,困扰教育领域多年却始终无法根治,而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最终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指向高考。从这个角度看,改革现行的高考模式,通过高考改革撬动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促进整个教育链条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不仅是全社会的期待,也是攸关民族素质的大事。纵览我国教育发展改革历程,一个真切的感受是,高考正在从关注“冷冰冰的分”向关注“活生生的人”转变。
先说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方向是既覆盖高中所学全部科目、又给考生留出自主选择计入高考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科目的空间;既要求全体学生参加,又给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了同一科目两次考试及更换已选考科目的机会。无疑,对于学校,这是一种压力——必须开齐丰富多彩的课程,将育人的方向从“单纯育分”调整为“全面育人”,从追求“学科成绩”转向促进“学生成长”。对于学生,这是一种空间——在达到所有科目的基本要求之后,可精心于特长学科,发挥所长,个性发展,自主选择的余地更大。提供多次考试机会的制度设计,更会帮助学生减少焦虑,改变那种“一考定终生”的不合理性,缓解沉重压力。
再说综合素质评价。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兼顾其中,并尽可能量化,这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可以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可谓重大创新。对于高校来说,提供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可能;对于学生来说,也能客观地进行自我认知、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个性所在。
改革之难,不仅仅难在触动利益的制度设计,也难在以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价值作为改革的思想支撑,在教育领域的改革,更是如此。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教育,是通过考试制度下的“以分取人”把公平放在了首要位置,那么,当前透露的改革方向,则是在公平基础上,让教育更尊重个性、体现个性。这不仅仅是通过高考改革撬动整个教育链条的良性发展,更是体现了教育理念的提升,推动着教育向“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是与众不同的”这一最根本认知回归。
在设计科学的同时兼顾公平,尽可能保证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准确、公正,还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共同努力。但是,再深的水也得趟,再难的关也得过,再复杂的题也得解。毕竟,教育关乎我们的命运,更关乎民族的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
【评析】本文标题和中心论点明确,结构清晰完整,结尾有力,语言规范又通俗易懂,是申论文章的典范。
【政策精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节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重庆:探索农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
2014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给予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的通知》,把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的关键,采取系列改革举措,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农村教师队伍,取得显著成效。
改革农村教师编制配置机制。改变过去单一按照“生师比”方式核定农村教师编制的做法,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学校布局、生源变化、课程设置等因素,每学年动态调整各学校编制,优先满足农村学校教学需求,余编使用优先用于农村学校招聘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挪用、截留农村教师编制。近三年,全市每年新招聘中小学教师均超过8000人,其中近七成到乡镇及以下农村学校任教。
改革农村教师补充培养机制。一是实施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中小学特色学科教师配备计划(“双特”计划)。2014年招聘“双特”教师1871人,近三年为农村学校补充了5447名“双特”教师,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科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配备不足问题。二是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和幼儿园教师“3+2”或“3+4”培养计划。定向为农村学校培养一批本科层次小学全科教师和一批高素质幼儿园教师。 2014年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共招生1100人;2014年首批“3+2”免费幼儿师范教育招生117人,计划五年培养1000
湖北:实施农村教师倾斜政策
2015年,湖北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以“政府主导、全省统筹、顶层设计和系统运作”方式,在农村教师的补充、培训、交流、保障,以及评价和发展等机制方面,推出系列改革举措,使农村教师队伍从“青黄不接”发展到初步形成机制创新的“闭环效应”,取得阶段成效。
创新教师交流办法,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实施“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一是组织巡回讲学。二是开展对口支援。三是开展中小学校长交流。探索“联校办学”师资共享模式。建立“联校走教”管理模式,以优质学校(乡镇中心学校)为核心,整合邻近地域的若干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形成一个法定代表人、多个办学实体,建立人、财、物、教学、评价、管理集于一体的“学校共同体”。联校办学在乡镇或片区范围内实现教师交流和调配,有效缩小校际差距,提高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
实施“湖北省农村学校启明星计划”。每年在全省范围内从城镇学校选派500名左右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组成150个左右启明星团队,到全省150所左右农村乡镇以下学校任职任教,帮助农村学校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这些校长教师的人事关系、工资待遇、职务职称等在原单位不变。启明星团队服务期为三年,省教育厅按启明星校长每人每年2万元,启明星教师每人每年1.5万元拨付奖励经费。
安徽:统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2015年,安徽现有乡村教师16.6万人,占中小学专任教师的35.3%。近年来,安徽把农村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强统筹,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取得积极成效。
加强统筹,注重顶层设计。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小学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推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省教育厅、编办、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住建厅等6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细化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补充机制、专业发展、交流制度、教师待遇、师德建设、组织领导等各方面的政策措施。在政策设计上着重体现三个导向:
坚持均衡导向,注重统筹。在编制标准和职称岗位结构比例上,实行城乡“两个统一”。一是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二是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坚持改革导向,注重创新。一是严格教师职业准入。二是创新中小学教师招聘制度。三是实行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突破。针对中小学教师交流不畅、乡村教师待遇偏低、居住困难的问题,建立适应城镇化发展和学生流动需要的新型“以县为主”教师管理体制,出台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统筹解决乡村教师住房问题的突破性政策。
省考笔试QQ群:384242124 | 青海省考笔试专题 | 青海省考笔试课程 |
咨询电话:0971-8253117 | 青海省考网络课程 | 青海省考微信平台 |
2016年青海省考报名答疑汇总专题 |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青海人事考试网 辅导课程 招考资讯 备考资料 历年题型 华图官方微博
青海华图网校:http://v.huatu.com/fx/qinghai/
贴心微信客服
上一篇:健康中国,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