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7 15:33:20 教师招聘考试网 https://qh.huatu.com/jiaoshi/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青海人事考试信息网更多资讯请关注青海华图微信公众号(htqh0258),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消息。培训咨询电话:17797258271,备考QQ:734599948,微信号:17797258271
本章基础知识背诵要点:
1. 德育概念: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教育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道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就是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品德活动。
2. 德育任务:
①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② 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③ 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 德育的意义:
① 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 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
③ 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德育内容是用来形成人们的品德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知识,准则、法律规范和其它社会规则的总和,是经过主观选择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和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的社会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文化。
在我国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纪律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教育;充分继承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遗产,并与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公德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全球伦理和环境伦理教育;此外,还有人道主义教育及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等。
5. 德育过程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影响。
6. 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①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
② 道德活动是促进外部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
③ 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①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
知,是指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包括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
情,是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
意,是指道德意志,是为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是调节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
行,是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反应,也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
② 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行是关键,在从知到行转化过程中,情,意起调节促进作用;
③ 知、情、意、行是互相作用,统一实现的过程;
④ 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中最基本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① 要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② 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4)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自我教育是指个人主动地提出到的道德修养目标,并以实际行动努力完善自己道德品质的过程,是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是个人品德修养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在德育过程中既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还要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措施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自身品德形成中的能动作用。
7. 德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它概括了德育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对于德育工作具有直接的、具体的指导作用。
8.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1)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2)知行统一原则,也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3)正面引导和纪律约束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正面疏导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同时又要纪律约束,将引导与要求学生遵循学生守则、学校规章制度等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
(4)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的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5)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6)照顾年龄特点和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的原则,也称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续性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德育的目的发展。
9. 德育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的方法。
10.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践训练、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和品德评价。
11. 德育途径:
① 直接的道德教育: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
② 间接的道德教育:思政课之外的各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校外教育;班主任工作(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12.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
① 关于道德发展规律(自我中心-他律-自律);
② 关于道德发展的动力(源于儿童主体与社会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因此他特别强调儿童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③ 关于道德原则和方法(集体活动和自我管理活动);
④ 关于课堂应用(鼓励学生参与道德问题讨论;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民主管理;合理奖惩);
(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阶段理论(道德两难故事法)
13. 体谅模式(麦克费尔):
将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对道德发展而言,给机会表达心中的感受是至关重要的;
认为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来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
其理论假设是:
① 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② 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体谅;
③ 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④ 教育即学会关心。
基于此学校应做到:
① 营造相互体谅相互关心的气氛;
② 教师在关心体谅他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麦克费尔等还编制了《生命线丛书》(《设身处地》、《证明规则》和《你会怎么办》)。
14. 价值澄清模式(美国的拉斯、哈明、西蒙):
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通过选择、赞扬、实践过程)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这一过程的基础就是避免观点说教并促使人们在确立价值观方面使用有道理的推论;
认为价值并不是一种固定的观点或是永恒真理,而是建立在个体社会经验上的一种指南。
其评价过程有:
① 自由地选择
② 从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择
③ 在仔细思考后果之后进行选择
④ 赞同赫珍视
⑤ 确认
⑥ 依据选择行动
⑦ 重复七个步骤
其课堂应用是创造一种没有威胁的非强制的柔和的对话环境。
15. 社会学习模式(班都拉)突出代表形式的榜样示范。
16. 集体教育模式(马卡连柯):
核心是“通过集体,在集体中,为了集体”的原则;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和信任;
教育原则是集体教育和前景教育,集体教育又称平行教育影响,旨在让学生成为教育主体,优点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前景教育即以任务驱动实现目标,该原则又称为“明日快乐论”;
教育手段和途径是劳动教育辅之以合理惩罚。
(编辑:青海华图)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