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3 08:59:36 公务员考试网 https://www.huatu.com/ 文章来源:来自网络
考试信息更多资讯请关注青海华图微信公众号(htqh0258),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消息。培训咨询电话:17797252905,备考QQ:397590581,微信号:17797252905
选题
选题是试讲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因为选题后的备课、讲课、结课都得围绕选择的题目及指定的教材内容来进行。一般来说,如果可以自主选择,你一定要选择自己非常熟悉或是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如果是必须采取抽签的形式来确定所讲授的内容,你需要根据指定学科教材尽量多备些教案或尝试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这样就不至于在抽到自己不熟悉的内容时手足无措。
备课
一般来说,真正的试讲开始前会给你20分钟左右的时间备课,备课最具体的体现就是教案。完成此环节需要把握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应用、作业与练习的设计等方面。接下来,笔者将逐一说明:
①教学目标的制订
A.教学目标的维度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大体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即“三维目标”。
B.教学目标的制订方法
制订前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可采用“ABCD”法(之所以叫做ABCD法,是因为它包含了四个要素:教学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标(degree),而它们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正好是A、B、C、D,所以简称为ABCD法。);制订后一个教学目标可使用内外结合表述法(内:内部心理过程;外,外显行为。具体做法:先描述再列举行为变化)。
【ABCD法描述学习目标的实例】
“(三年级)学生,在5分钟之内,用竖式正确计算5~10道两位数乘两位数试题”教学对象标准条件行为(A)(B)(C)(D)
【内外结合法陈述学习目标实例】
“学生能够理解一篇描述人物的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取材的”,这样的目标是很难观察的。如果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表述就应该这样:内部心理描述:能理解描述人物的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取材的。
行为一:能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行为二:能从课文中找出作者描述主人公时表露自己感情的句子:
行为三:能指出课文所叙述的事件中哪些采取了略写的方式,哪些进行了详写,以及它们对表现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C.教学目标的标准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定是注意了以下几点:以全体学生而不是教师为主体;行为表述具体、可操作、易于评价;预期结果表述是可预期、可实现也是可检测的,
案例1:《生活中的大数》教学目标修订及反思
原教学目标:
a.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b.认识新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c.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修改后学习目标:
a.通过收集生活中大数的过程,体会生活中大数的重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b.亲历数小星星、豆子、小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和“万”,体验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c.通过“摆一摆”、“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学习目标设计反思:
a.原目标中使用的“让学生……”的表达方式是把教师定位在行为主体的角色上,容易造成课时教学目标指向对教师教学过程效果的预期,现改成“学生通过经历……的过程……”这样的表述就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这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相吻合。
b.原目标中“认识新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叙述太为笼统,缺少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途径和方式的表述,这种表述操作起来缺乏指导性。如改为“学生亲历数小星星、豆子、小正方体等活动,体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这样具体明确地点明教学过程中学生行为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之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使课时目标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把握,易于评价。
c.学习目标应强调具体性、明确性,不能大而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目标就过于空泛,这样的目标单凭一节课的教学根本无法达到,而改为“体验计数单位间十进制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这样的表述更能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经历、体验、感受等课改精神,虽然在目标的设计上只是区区几个字的改变,但两者间的理念却相差迥异。
②教学内容的处理
教材内容是安排教学内容的基本线索,是教学的最大资源,但不是教学的全部,因为你必须寻找其与教学现实的结合点,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规划”。如何规划呢?
A.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重新筛选与整合,包括新编、增删与调整教材内容。
案例2:“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内容的新编
教材内容:采用从正多边形到一般多边形。从三角形到多边形这一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结论。
教材分析:教材上面的处理有其合理性,但具体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如,第一,学生总有疑惑,给出的两个图形是相似的吗?为什么呢?第二,探究它们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时只能通过度量(还未学三角函数),量出的结果常常会显得非常尴尬。
教学内容的新编:借助多媒体,出示比例尺不同的两幅中国地图。
a.在两幅地图上分别选取北京、长沙、台北三个城市,将这三个城市用线段连结起来得到大小不同的两个三角形,提出问题: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与你学过的有关地理知识联系起来,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有什么关系?
b.在两幅地图上分别选取四、五个城市,画出相应的四边形和五边形。提出问题:这两个四边形(五边形)相似吗?它们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有什么关系?
c.总结出“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进而得出“如果两个多边形满足对应角相等对位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
评价:显然,教师没有机械地用教材内容,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借助比例尺不同的两幅地图,研究两幅地图上几个城市围成的多边形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研究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便于学生真正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使难点得以突破。
提示:在整合教学内容时,你始终要有一种意识:要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素材、情境来作为教学内容,把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从中感悟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B.调整教学内容序列
对教学内容序列进行调整主要可采用这样一些方式:直线式、螺旋式、自上而下式或自下而上式。
a.直线式编排教学内容。直线式编排教学内容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能力目标,然后将这些目标按照从较简单的辨别技能到复杂的问题解决技能的顺序,对全部教学内容按等级来排列。
b.螺旋式编排教学内容。螺旋式编排教学内容是将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按照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顺序而编排的。其特点是随着学生理解的加深,逐步扩大内容的广度,增加内容的深度和难度。
c.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式编排教学内容。“自上而下式”是先呈现整体性任务、显示知识的概要,然后进行精细化处理,从概要中找出细化的教学起点展开内容,再从展开的内容中找到二级细化的教学起点,依次呈现一系列细化序列,细化的复杂程度和精细程度随着教学进程而逐渐加深。“自下而上式”是先找到教学起点,即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然后采用“逐步生长”的策略,逐渐扩展知识范围,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
C.结构化重组教学内容
以形成结构化、层次化的认知结构为最终目标和总的设计原则,并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结构化可采取两种策略:一是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或组合,加强教学主题之问的整合,使之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当一节或一章内容结束时,及时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联系以往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结构,使之与原有认知结构一体化。
案例3: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结构化处理
如母体字“青”,繁衍、派生出“清、情、请、睛、晴”等,形成一个字族。《小青蛙》就是这一字族编成的字族文:“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请你保护小青蛙,它是庄稼好卫兵。”
评价:新教材生字随课文出现,一篇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无论在“音”、“形”还是在“义”方面都没有“嫡系”,这给学生记忆和理解造成一定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分类识记,把新学习的生字与学过的字联系起来,并从字形、字音上加以区别,这就是帮助学生把知识结构化的过程。
③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就是学科或教材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和公式等相对稳定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两者共同称为教学关键,也就是教学重点。例如,在平面几何中,教学的重点应是公理、定义和定理。定理是由公理和定义推导出来的。公理和定义就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教材内容。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难点。教学难点主要取决于教学双方的素质和能力。
④教学流程的设计
从纵向上,好的流程设计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开展评价等环节;从横向上,还需要思考如何从教学两个方面设计每个环节的双边活动。
从教的角度出发要考虑设计怎样的情境导人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体现新课导入和教学结尾相呼应;怎样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和指导开展哪些具体的活动,选择哪些教学资源;通过哪些途径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怎样进行讲解,设计怎样的问题或练习供学生使用;怎样进行归纳小结,指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并使学习内容进一步整合与内化;采用怎样的手段来测量或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等。再说学的方面,为让学习者明确学习内容以及应该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与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包括阅读什么材料、观察什么实验、完成什么练习、如何进行实验、怎样开展讨论、如何进行自我反馈、如何实现知识迁移等,即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对学生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进行设计。
⑤教学方法的选择
A.教学方法的种类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和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围绕案例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发现教学法(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B.如何进行选择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征、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具体情况而有所改变。
不同学科的教材,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计算机应用就要求使用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而在人文学科中则较多地使用讲读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考虑到自身的素养和条件,考虑到各种教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如果你擅长用生动的语言表述,那么可以采用形象、具体描绘法,由浅入深地讲清道理;如果你擅长运用直观教具,那不妨通过直观演示来说清理论,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另外,还要根据课堂类型、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
总之,你要根据自身的素养和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选择与自己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案例4: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
a.学生预习、感知概念。听课者预习后能了解这些概念的意义,但对它们向几个方向延伸难以理解。这时,教师转入讲授阶段。
b.教师讲授,帮助理解概念。教师先画直线。从黑板的一端一直画到另一端,甚至走出教室,还继续保持画的姿势,这形象地给学生树立了直线是无限延伸的感觉,再辅之以语言,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的无限延伸性。学生有了对直线无限延伸的直观感受,对射线、线段的延伸性也就容易理解了。(主要采用讲授法)
c.学生练习,巩固概念。(主要采用练习法)
d.师生总结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异同,深化概念。(主要采用谈论法)总结:不同的目标,方法是不同的,就好比不同的目的地,到达路径自然不同。方法没有好坏,只有合适与否,最高效地达到目标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
⑥教学媒体的选择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模型,适宜于进行立体模拟。录音(CD),可以实现语言声音的重现。
投影,适宜于进行平面模拟。幻灯,可以实现静态实景的重现。电视(VCD),可以呈现动态过程。CAl课件,可以进行交互作用。总之,你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由选择。
⑦作业与练习的设计
作业是课堂的延续,是连结教与学的纽带,它是整个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师的作业设计技能关系到学生对作业的态度和完成作业的质量。与课堂作业相比,课外作业布置的难度更大一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布置课外作业在遵循作业布置几个原则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变规范、统一的作业为自主的、个性化的作业。
第二,变封闭的作业为开放的作业。
第三,变独立完成的作业为合作完成的作业。
当教师布置作业时,可以先自问几个问题,例如,“它值得做吗”、“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它清晰具体吗”、“学生了解做作业的原因吗”、“它的数量和难度恰当吗”、“学生知道怎样去完成它并有可利用的材料吗”、“学生有完成作业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吗”等。如果教师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布置的作业就是好作业。
案例5:《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作业设计作业设计目标:
掌握本课5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能区分文中几个容易错的字词的读音。
A.学会运用文中的关联词“无论……总是……”、“只要……就……”等造句。
B.通过对文中词语和句子的积累,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推荐内容:
2016年5月份时事政治热点汇总(国内、国外):http://qh.huatu.com/2016/0606/1493644.html
2016年4月份时事热点汇总(国内、国外):http://qh.huatu.com/2016/0505/1485702.html
2016年青海省招教面试1元直播课:http://bm.huatu.com/zhaosheng/qh/syms.html
2016年青海省事业单位1元面试直播课:http://bm.huatu.com/zhaosheng/qh/syms.html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青海人事考试网 辅导课程 招考资讯 备考资料 历年题型 华图官方微博
青海华图网校:http://v.huatu.com/fx/qinghai/
(编辑:青海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