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0 16:16:37 事业单位考试网 https://www.huatu.com/ 文章来源:青海华图
【导读】华图事业单位考试网同步青海华图发布:2019年青海省事业单位考试《行测》真题及解析43,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青海考试交流群汇总】 ,青海人事考试网更多资讯请关注青海华图微信公众号(htqh0258)获得第一消息,培训咨询电话:17797258271 65299953,微信号:17797258271
1. (单选题)长远以来,中国就重视文化立国,礼治即表现在国家治理中体现出文化的精神。儒释道、诸子百家文化数千年来成为中国人的思想血脉,影响了各个朝代的主流思想。“仁义礼智信”“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以及全体中国人的人格言行影响很深。众所周知的如《论语》《大学》等成为数百年来包括帝王在内的治国理政者们的必读书,历史上国家治理者推行“敬天法祖”“以孝治天下”等理念和做法,都是礼治的表现。
中国历史的主流,与其说是人治,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思想影响下的帝王及士大夫们在治理国家。虽然经历许多次改朝换代,期间也有一些的帝王,但中国社会治理的背后,总体来说都有着中国文化思想作为底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______。
在礼治之下,总体来看中国历史上也发展出了与其相应的法治,有法制体系以规范社会治理的各方面。比如有监察制度以保证官员廉洁奉公,有官员选拔制度以保证任人唯贤,等等。就监察制度来说,唐朝就有“四善二十七最”“六察法”等,对官员的监察和考核进行严格详细的规定。对皇帝本身,也不是没有约束制度。比如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下,虽然最高命令是皇帝诏书,但诏书由中书省拟撰,后经门下省复审。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以“封驳”,也就是把皇帝命令挡回去。“封驳”在汉代已经出现,唐代“封驳”的例子屡见不鲜,宋朝也延续了这一制度。明朝来华多年的传教士利玛窦也注意到,“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对法治的推崇,屡见于古代经典。比如《管子》说”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荀子认为“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治理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些人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法治,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国人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时期,整个社会能按照一定规则和制度来进行治理,并实现较长时间的良性运转,至少应说是具有相当程度上的法治特色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就认为“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连《历史的终结》一书作者弗朗西斯·福山也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发明了好政府”。
当然中国历史上的治理,有时代的局限性,也有很多不完善乃至糟粕的东西,但我们不应简单以人治抹杀中国古代治理经验,从而失去了取其精华的机会。比如历史上的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等经验就是值得借鉴。笔者也注意到,历史上治理较好的时期,都是那些文化较昌明开放的时代,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当文化精神比较衰退保守的时候,便出现社会治理和制度的相对颓废。所以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应大力加强“礼治”,注重夯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
作者反驳了以下哪种观点?()
A. 中国文化中存在糟粕
B. 文化昌明时代社会治理更为完善
C. 中国历史上没有法治
D. 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C
【解析】要找驳斥的观点,从选项进行对应,首先A项“中国文化中存在糟粕”,出现在最后一段,作者承认了中国历史上有不完善乃至糟粕的观点,故不属于作者反驳的观点,排除;B项也出现在最后一段,“历史上治理较好的时期,都是那些文化较昌明开放的时代”,故排除;C项为作者反驳的观点,文中倒数第二段提到“一些人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法治”,之后作者的回答是“国人应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并且倒数第三段也提到了“对法治的推崇,屡见于古代经典”,可见C项为答案;D项也出现在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观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 (单选题)依次填入第2段划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 不学无术尊崇
B. 唯我独尊遵循
C. 昏庸无道推崇
D. 一言九鼎信奉
【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论述了中国传统道德和思想文化影响着国家的治理,第一个空,空格后为一个转折,转折之后提到国家治理整体上都有中国的思想文化作为底蕴,那么可知转折之前应该是在表述其中有一些治理是没有思想文化底蕴的,那么对应选项“不学无术”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恰好与转折之后语义相反,符合;“昏庸无道”糊涂平庸,凶狠残暴,不讲道义,多用指糊涂无能且残暴凶狠的帝王,但是昏庸无道并不能说明帝王没学问,没文化,故排除;“唯我独尊”和“一言九鼎”的语义都与思想文化无关,“唯我独尊”现指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极端自高自大;“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故排除B、C和D;第二个空,“尊崇”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尊重和推崇,乃至于崇拜,语义比“推崇”更加全面,故尊崇更合适。
故正确答案选A。
3. (单选题)文章举唐代“封驳”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A. 监察制度历史悠久
B. 君权受到一定约束
C. 唐代各部分工明确
D. 纠错机制逐渐出现
【答案】B
【解析】倒数第四段中提到了“封驳”是对皇帝的一种制度约束,那么说明君权也是要受到一定约束的,故可选到B项。A项偷换主体,监察制度与“封驳”是不一样的,排除;C项中“各部门分工明确”从“封驳”中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也是偷换了主体,纠错机制与“封驳”是不一样的,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4. (单选题)根据本文,下列哪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种治国理念?()
A. 敬天法祖
B. 以孝治天下
C. 仁义礼智信
D. 四善二十七最
【答案】D
【解析】A项“敬天法祖”是周礼的核心信仰和高度概括,天就是天神、上帝;祖就是宗庙的祖先神,是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儒教的核心之一;B项“以孝治天下”是秦汉之际流行的儒家著作《孝经》中所宣扬的一种社会政治伦理主张,也是汉代统治者大力推行的治国方针;C项“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D项“四善二十七最”是唐代考课官吏在品德和才能方面的标准。“四善”,指品德方面的四项标准。“二十七最”是根据各官署职掌之不同在才能方面提出的具体标准。可见A、B和C的治国理念都是儒教的思想,只有D项不是。
故正确答案为D。
5. (单选题)最适合作为文本标题的是()。
A. 要法治不要人治
B. 中国人发明了好政府
C. 法治文化传统漫谈
D. 礼法并治是中国的政治传统
【答案】D
【解析】通读文段可以发现整篇文章就是在讲中国传统的政治管理是一种礼法并治的方式,并且文段的最后一句也提出了对策“在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大力加强礼治”,故同义置换可以得到D项。
A项,表述过于片面,文段表达的显然是人治与法治并重,故排除;
B项,是弗朗西斯·福山所认为的内容,不是文段的重点,并且“好政府”在此处也非常的不明确,排除;
C项,“政治文化传统”实际上是一个概念的缩小,文段并不是只提到了文化传统,并且该项表述很不明确,未提到了文段的主题词“礼法并治”,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编辑:青海华图)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