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2 15:12:46 公务员考试 https://www.huatu.com/ 文章来源:未知
考试信息更多资讯请关注青海华图微信公众号(htqh0258),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消息。培训咨询电话:17797252905,备考QQ:397590581,微信号:17797252905
很多备战公考的小伙伴们做行测总是有着一样的苦恼 , 那就是时间不够 , 还没想出几道题目呢 , 时间已经到了 。 经常是言语理解与表达和判断推理一顿胡思乱想 , 常识判断和数量关系一顿连蒙带猜 。 尤其是言语理解与表达 , 就这几年的命题趋势来看 , 文段越来越长 , 有时候一分钟读都来不及读更别提理解了 。 这时候只想对着天空大喊一声“时间都去哪啦 ?? 我真的还想再借一小时 !”
今天 , 图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片段阅读该如何快速找文段的重点 , 以及文段作者观点不够清晰的时候该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
我们在以前上学时写作文经常会在作文中引用一些名人名言 , 以展现我们的文字功底以及深厚的积累 。 在言语理解与表达的一篇文段中 , 作者也经常使用这样的写作手法 , 如“孔子说” 、“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及“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等等 , 作者在文段当中引用他人说的话的方法我们属于辅助论证的一种方法 , 叫做援引观点法 。 这种方法在文段中出现可以帮助我们节约阅读文段的时间 , 以及更好的理解作者的观点 。 援引观点法分为正向援引以及反向援引两种表现方式 。 正向援引就是作者引用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一致 , 通常引用的是名人名言或者领导人讲话 , 用来加强对自己观点的支撑 。 反向援引则刚好相反 , 作者通常引用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完全相反 , 文段中往往出现转折关联词 , 来表达对前文观点的反驳从而引出作者的观点 。 但是无论是正向援引还是反向援引实际都没有那么重要 , 重点看作者的观点即可 , 看到援引观点时我们可以略读 , 如果能够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我们甚至可以选择不读 , 来节约我们的做题时间 。 下面我们来通过例题感受一下援引观点的用法吧 ~
【例题】人们往往下意识地认为:感到孤独意味着这个人形单影只。但实际上,人们在独处时未必感到孤独,也可能在人群拥挤时感到孤独。因为孤独来自于人们“拥有的联结”与“渴望的联结”之间的差异,它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人可能被他人围绕,却因为渴望某种联结而不可得,于是感到孤独;而独处则是一种客观状态,是“此时此刻只有我一个人”。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 建立联结是避免孤独的重要途径
B. 人类孤独感产生的真正心理机制
C. 孤独感与是否独处没有必然联系
D. 主观感受和客观状态之间的关联
【 答案 】C
【 解析 】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援引观点“人们认为孤独感意味着形单影只”。接下来通过“但实际上”进行转折,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即“人们在独处时未必感到孤独,在人群拥挤时却可能感到孤独”。后文进行原因分析,“孤独感”和“独处”是不同的两种状态。文段为“分—总—分”结构,第二句是主旨句,重点说明“孤独感与是否独处没有必然的关系”。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C选项。
【 拓展 】 A项:“建立联结”属于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出如何避免孤独。B项:对应后文原因分析的内容,非重点。D项:对应后文原因分析的内容,非重点,且没有点明文段主体词“孤独”和“独处”。
通过上面这道例题 , 大家应该已经感受到援引观点法的魅力了吧 , 大家只需要注意在文段中出现了作者引用的其他人的观点 , 在他人观点附近找到作者本身的观点即可找到文段的重点句啦 ~ 相信学会这样的一种方法 , 大家的做题速度和正确率一定会“嗖嗖”的上升的 ! 加油哦 !
(编辑:青海华图)贴心微信客服
上一篇:逻辑填空中的关联词
下一篇:没有了